【11/22 星期二 絕對音樂】
「時間是最好的療癒,空間是最好的修復。
讓自己偶而暫停,遠離熟悉的環境,
很多時候,眼前的難題,不知不覺就解決了。」
下午4:00-5:00
「絕對音樂」~~ON AIR))))))
把耳朵借給我,
芳翎和你/妳分享~~
線上收聽快點這裡:
http:// http://www.kiss.com.tw/radio_hq.php?radio_id=238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《在黑暗隧道中,勇敢面對你的影子》
寫作三十多年,寫出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,被譽為全世界最受歡迎小說家的村上,有如被下了魔咒般,連年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。
有些人認為,作品太暢銷,反而讓他難以獲獎。不過,失之東隅,收之桑榆。十月底,向來深居簡出的村上難得露面,出現在童話大師安徒生的故鄉丹麥奧登斯,親自領取二○一六年「安徒生文學獎」。
村上「將古典的敘事文學、流行文化、日本傳統、夢幻般的現實,以及哲學性的討論,大膽融合在一起的能力,足以擔任安徒生的傳承者,」評委會推崇。 頒獎典禮上,六十七歲的村上特地以「影子的意義」為題,發表演說,藉由安徒生的一篇童話故事《影子》,呼籲個人、社會和國家,勇於面對內在的黑暗力量。
「無論我們為了阻擋入侵者而建造的圍牆有多高,無論我們如何嚴格排除外來者,最終,我們只會傷害到自己,」他以隱喻方式,提醒世人關注日益升溫的排外、反移民情緒,不要向這股黑暗勢力屈服。以下是演說內容整理:
不久前,我第一次讀到安徒生的童話故事《影子》(The Shadow),這是我的丹麥翻譯荷姆跟我推薦的,她相信我會覺得有趣。要不是讀了這個故事,我根本不曉得安徒生曾經寫過這樣的童話。
讀著翻譯成日文的《影子》,我發現這故事有個強烈的、嚇人的情節。對大多數日本人來說,安徒生是家喻戶曉的童話作家,作品主要針對兒童而寫,但讓我驚訝的是,他竟然寫了這樣一個黑暗又絕望的奇幻故事。 很自然地,我心中產生了一個疑問:「為什麼他覺得有必要寫這樣的一個故事?」
童話大師的黑暗寓言
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年輕的學者,他離開歐洲北方的家鄉,前往南方的熱帶國度。在那裡,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,主角在一夕之間搞丟了自己的影子,他感到苦惱與困惑,還好過了幾天,從腳底下又長出了新的影子,他也安全返回家鄉。
但幾年後,當初失去的舊影子卻跑回來找他,而且搖身一變,成了衣冠楚楚的紳士。原來,過去這段時間裡,影子到處闖蕩,獲得了智慧和權力,變得愈來愈獨立,財力與社會地位也勝過了原來的主人。 後來,影子和學者交換身分,也就是說,影子變成了主人,原來的主人反而淪為影子。他們一起去旅行,來到一處溫泉區,變成人形的影子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外國公主,最後還當上這個國家的國王。而唯一曉得影子真實身分的學者,卻因為拒絕隱藏這個祕密,不幸遭到殺害。
故事的結尾,存活的影子功成名就,他的原主子「人類」卻被可悲地摧毀了。 我不曉得安徒生寫這個故事時,心中想像的是什麼樣的讀者,但我覺得,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到,他如何拋開一直以來以兒童為對象的寫作框架,轉而採用成人寓言的形式,試圖大膽傾吐出想要成為自由人的心聲。 說到這裡,我想要談談自己。
寫小說的時候,我不會預先設定情節。我的小說起點,始終都是心中想到的一幅場景,或一個念頭。在寫作過程中,我會讓那個場景或念頭自由流動,換句話說,我不是用我的腦,而是藉由手寫的動作來思考。在這些時刻,我重視的是我的無意識心理,而不是有意識的理智之心。 寫作是一種探索之旅 所以,寫小說時,我並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,也不知道這個故事會如何結束。我會在寫作的過程中,逐步看見接下來要發生的情節。因此,對我來說,寫小說就是一種探索(discovery)的旅程。就像小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,總是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,我在寫作時也有完全一樣的興奮感。
讀《影子》時,我的第一個印象,就是安徒生也是為了探索,才寫出這個故事。而且我認為,他起初並不曉得故事會如何結束。我猜他想出了一個題目「當你的影子離開你」,以這個命題為起點,開始寫故事。
但今天,多數的評論家,還有不少讀者,常喜歡用分析的方式來閱讀小說故事,因為他們接受了學校的訓練或社會的歷練,認為這才是正確的閱讀方法,也就是從學術的角度、社會學的角度或精神分析的角度,針對文本進行分析、批判。
問題是,小說家如果用這種分析的方式來建構故事,這個故事的內在生命力將會消失;作家和讀者之間也無法產生同理心的共鳴。很多受書評家大力吹捧的小說,都不是讀者們特別喜歡的作品,因為這些作品雖然被書評家從分析的角度,給了優秀的評價,卻未能贏得讀者的自然共鳴。 接受影子是你的一部份 從安徒生的《影子》,我們看到的是,一種揚棄了任何分析的自我發現之旅。對他來說,這趟旅程並不輕鬆,因為在過程中,他也必須探索、審視自己的影子,看見自己內心那處隱而不明的、以往總是盡量避免去看的另一面。
然而,安徒生是一個誠實、堅貞的作家,他在內心充滿混亂之際,直接面對黑影,無畏地穩步前進。 我自己在寫小說時,每每會在穿過敘事的黑暗隧道過程中,遇到一個完全不曾料到的自我幻象,這必然就是我的「影子」吧。
這時,我需要做的,便是盡我所能,準確和坦率地描繪這個影子,不是逃避它,也不是用邏輯去分析它,而是接受它其實是我自己的一部份。 重要的是,不能屈服於影子的力量,你必須把影子吸納進來,在不犧牲你作為「人」的身分這個前提下,讓它成為你的一部份。你會與你的讀者一起體驗這個過程、與讀者分享這種感受,而這就是小說家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。
在安徒生的十九世紀,以及現今二十一世紀,我們都必須面對自己的影子,除了對抗它,有時甚至要與它合作。這需要智慧和勇氣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因為有時可能發生危險。但如果只想逃避,不去面對,人們將無法真正成長和成熟。最糟糕的後果是,他們會像《影子》這個故事中的學者,被自己的陰影所摧毀。
不只是個人需要面對他們的影子,社會和國家也需要這麼做。正如所有人都有影子,每個社會和國家也會有各自的陰影。在光明耀眼的面向背後,必然存有與之抗衡的黑暗一面;只要有正面,相反的另一邊就必然是負面。
社會和國家也要面對陰影 有時,我們會轉移目光,不去看自己的影子、那些負面的部份;要不然,就是刻意消除這些陰影。但為了讓一座雕像顯得堅實而立體,你需要讓它有陰影,一旦除去了陰影,剩下的只是一幅平面的幻象。凡是不能產生陰影的光線,都不是真正的光線。
無論我們為了阻擋入侵者而建造的圍牆有多高,無論我們如何嚴格排除外來者,無論我們如何修改歷史來符合己意,最終,我們只會傷害到自己。你必須耐心學習與你的影子一起生存,還要細心觀察這個潛藏於自己內在的另一面。
某些時刻,在黑暗的隧道中,你必須勇於對抗自己的陰影,因為如果不這麼做,過不了多久,你的影子就會愈來愈強大,它會在某個晚上再度出現,敲著你家的門,並且對你輕聲耳語,「我回來了。」
優秀的故事,可以教會我們很多事情,帶來許多超越時代與文化的寶貴啟示。謝謝大家。
(文章來源: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…)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